什么是破除舊格法?
破除舊格法是指領導者用人不能沒有“格”,但同時也不能拘泥舊格。所謂“格”,指的是一定的標準。“格”通常可分為大格和小格。大指大原則、大規則,如干部“四化”的標準及其相應的用人原則,是一定要遵循的。小格,指一些具體標準,其中有些是過時的東西,甚至成了束縛人們思想的清規戒律。如庸俗的傳統偏見和保守的慣勢力形成的一些條條框框等,這些小格也叫舊格,是必須破除的。大格信守,小格不拘。正是用人者對辯證法的運用之妙。
破除舊格法內容包含什么?
1.破除“年齡格”
在某種意義上講,用人譬如積薪,后來居上,是符合發展規律的。如果不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,社會就停滯了。因此,重用年輕干部,成了一個事業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。不解決這個問題,任何事業也難以為繼。應當認識到,提拔后起之秀,是每個領導者的重要責任。
自古英雄出少年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,杰出的年輕人總是站在潮流的前頭。史載春秋戰國時秦國的甘羅,12歲就官拜上卿,出任特命全權大使,解決了秦趙兩國的外交難題。秦始皇22歲奪回了被太后和宰相篡奪的政權,38歲統一六國,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集權的封建王朝。唐太宗18歲即帶兵打仗,27歲發動“玄武門之變”,登上皇位,開創了光照史冊的“貞觀之治”,清朝的康熙,15歲智擒專橫跋扈的輔政大臣,親理朝政,開始了史稱“康乾盛世”的統治。
2.破除“文憑格”
文憑這個東西在我國曾隨著改革因素的變化而經歷過沉浮。誠然,強調學歷、文憑的重要,對于改善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和素質,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但是,選用人才單憑看文憑,則會出現多方面的弊端:一是壓抑了一批優秀人才。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自強不息的有志之士,通過自學成才,他們卻被摒棄于“人才”范疇之外。“文憑格”不破除,他們就難以發揮作用。二是滋長了固步自封的不良氣。在用人時摘“惟文憑論”,對那些持有“一紙文憑”者,在“惟文憑論”的領導者眼里,他們要官、要名、要利,偏都如愿以償。長此以往,誰還愿去刻苦鉆研、奮發向上呢?三是出現了弄虛作假、文憑貶值的歪風。學科學文化知識,本來應該扎扎實實,循序漸進,持之以恒。可在一些地區,“混文憑”、“買文憑”、“騙文憑”等弄虛作假之歪風甚為盛行。
3.破除“關系格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