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《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(2020—2023年)》,提出:“加強課堂教學日常管理,規范教學秩序。推動職業學校‘課堂革命’,適應生源多樣化特點,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。”作為一種正在興起的心理學新思潮,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積極教育理念,為職校課堂教學變革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。
育積極之人,更積極育人
積極心理學認為:只有人的積極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長,人性的消極方面才能得到消除或抑制,這為改善職校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提供了新視角,為提高職校生的學習效率指明了方向。
職校教育教學的主要目的,并不只在于幫助學生避免學習心理問題的出現,更重要的在于促進學生強化已有的積極學習心理品質,發掘學生潛在的學習心理特質,從而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和優勢,指導學生靈活使用學習策略、提高學習自我效能感,積極應對學習焦慮和壓力。
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,即一個中心(幸福感)、三個基本點(情緒體驗、人格特征和組織系統)。其基本教育理念,就是堅持學業發展與人格健全并重的目標,積極看待和評價學生,正面引導和成就學生,讓每一個學生成為最好最優的自己。積極教育主張“以實現每一個學生幸福成長、人人成才”為理想,以增強學生的積極生命體驗為重點,助力學生積極心態的養成、積極品格的培育和積極人生的實現。
積極心理學的育人意蘊,即育積極之人,更積極育人。所謂育積極之人,是指積極心理學與職校課堂教學的融合,注重塑造積極自我,建構積極人際關系,意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,培育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積極向上的時代新人。所謂更積極育人,是指倡導職校教師秉持以積極主導、和諧發展與幸福提升為取向的教學實踐,用赤誠之心、仁愛之心和奉獻之心投入課堂教學,以理想信念、道德情操和扎實學識來培根鑄魂、啟智潤心,提升課堂教學活力,提高教學相長、教學育人的實效。
反思職校課堂教學現狀
職校課堂教學中的問題,主要表現為“三態”,即教師倦怠教態、學生無助學態與課堂沉悶狀態。
教師倦怠教態,指教師隨著職業倦怠感越來越強,逐漸呈現消極的教學態度,主要表現為:課堂教學方法單一、課堂教學評價消極。
學生無助學態,指學生在課堂上消極的學習態度,完全是被動應付、感覺沒有指望。
課堂沉悶狀態,指職校課堂枯燥、呆板、乏味、壓抑現象尤為突出,主要體現在課堂環境沉悶與課堂教學沉悶。
職校課堂教學存在的這些問題,從教學反思視角分析原因,主要是教學思想觀念滯后、教學方式設計缺乏創新、教學過程缺失幸福感等引發。
系統構建積極課堂教學范式
在大力提倡立德樹人、鑄魂育人的新時代,積極教育契合人們對美好職業教育的向往與期待,也推動職校探索積極課堂教學模式,從消極為主轉向積極為主,創新課堂教學格局,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,促進職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。
借鑒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論——PERMA模型,從積極情緒、投入、人際關系、意義和成就等五個維度,探究職校積極課堂教學范式的建構策略,即要創設教學情境,增強積極情緒體驗;注重行動導向,引導積極投入教學;重構和諧師生關系,促進積極人際互動;傳遞正確價值觀念,感悟生命積極意義;善用積極評價,激發積極成就人生未來,形成卓有成效的積極教學實踐,系統構建積極課堂教學范式,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、效能與效果,全面提高職校師生的教學幸福感。
職校教師要樹立“為積極而教、與積極同行”的實踐信念,創新發展有專業特色的積極教學法,有效整合校本教學資源,推動職校教學“課堂革命”,助力走出倦怠、被動與沉悶的消極課堂教學,建構煥發生命活力、教學相長與“三全”育人的積極課堂,促進職校師生和諧發展、幸福成長,追求充滿希望的美好未來。
(作者系江蘇理工學院校長、黨委副書記、教授)